企业管理者需要配置哪些资源(公司开会飞书软件是干嘛用的)
为什么现在三天两头就能冒出来一个以前没怎么听过,但现在却很波澜壮阔的企业未来?Keep得物,这些新物种从默默无闻到街知巷闻,快的就像从天而降般惊人。一零年成立的小米,八年时间就不敢上市,不仅市值高达五千亿港元,今年的销量甚至还超过了苹果。一六年成立了元气森林,短短五年估值千亿,产品铺的遍地,搞得可口可乐压力是大的。
别光跟我说风口一件事儿能成,天时地利是必然的。所以这些接近疯狂的成长案例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这些家伙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让自己快到同行无法匹敌?要说清楚这件事儿,我们还得从乔布斯重回苹果的那段历史说起,作为创始人的乔布斯曾被赶出过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而失去了灵魂,产品经理的公司马上也失去了自我。
在各种产品中徘徊探索,可结果都是不瘟不火。一直到九七年,苹果主推的产品都还是一台,像小霸王学习机一样的掌上电脑。为什么会这样?管理老套的管理架构,按部门是独立核算职业经理人和技术。打开互撕互怼,一个割裂的无法高效运转的团队是造成当时苹果产品严重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很多人觉得苹果后来的涅盘重生是因为乔布斯回归后带回了他天才的产品理念,当然这一定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同样重要的是,他将原本各自为战的部门合并为一个找到核心,运转丝滑,重新创业的组织,而这也正是管理的重要之处。小米的联创王川曾经说过,传统的公司从CEO下达指令,直至传输到每个员工,大约会经历八个层级。
而管理的层级越多,无论是从上往下传递决策,还是从下往上传递反馈,信息的损耗就会越大,组织的效率也会越低。这个很好理解吧,就跟传八卦一样,传着传着就变味儿了。那换句话说,想要公司运转的更高效,就得减少管理层级。可你要知道,这管理层级不是因为我小舅子要工作,我给他弄了个副总乱加的。
而是每个管理者的精力有限,一个人或许只能管理三五个人,因为管理需要大量的沟通,一旦超出了自己的管理上线,那么什么开会定绩效考核。就足以占据管理者的全部时间,导致他没法带着团队向前。所以王川说,如果1万个人的公司,一个管理者职能管理六个人,那就意味着当我要让5000人干活时,就必须配备另外5000个经理去管理他们。
这样臃肿的企业能跑得快吗?这是当年那颗烂苹果遇到过的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企业正在面临的问题。而能破解这道关卡的都被称作共创型组织。开头说到的小米、元气、森林等等,都可以说是共创型组织的代表,而他们快速崛起的秘密也就藏在这五个字当中。这里的共是共同一起创是指每个人都能独立创造。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提高企业效率的时候,其实不就是在讨论怎么减少内耗,统一目标,同时尽可能让经理管理员工的人数增加吗?我们前面说传统企业的管理层级是八级,但你知道小米是多少3万员工的公司,从雷军到联合创始人再到员工,这个运作效率真的会高到你难以想象。可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如此高效的方法很多,我挑重点好理解的来说。
以上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同一款办公软件飞书,它可以让大规模协作变得非常简单,比如小米的联创王川说过小米过去的一个痛点就是开会,六年前雷军开会,还要站在茶几上给员工大声喊话,而且开会时公司会议室一直要强,但用了飞书之后会议室预约井然有序,而且只要30分钟就可以和90个人快速开完过去几个小时都开不完的会。
如果员工分布在各地,人工智能还能迅速形成会议纪要分发给相关员工。在比如元气森林,近年来,员工人数高速增长,要按以前流程入职培训,开通个账号需要至少二到三天,但用了飞书之后,新员工被录入到人事系统自动开通账号发送入职手册,入职效率提高了80%。
当类似的流程运转的比德芙还丝滑的时候,不就是在变相的给管理者腾出时间增加他们能管理的人数,最终让管理层级压缩,企业效率飞升吗?如此的高效率,乘以365天再乘以N年,你现在找到工创新组织快速成长的秘密了吗?人类从农耕时代到工业革命再到。
互联网我们看到的是科技的进步,但其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效率的进步。以前一座桥造一年,但如今可能只有一个月,所以我们腾出了时间研究怎么上天儿,一家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当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再占据管理者的绝大多数时间,那企业的真正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抖音作者:财才说。